20世紀20年代是近代中國民族主義運動的高漲期,也是民族主義思潮的高漲期!按虻沟蹏髁x”成為廣大民眾的共同心聲,“不平等條約”作為帝國主義的具體象征成為眾矢之的。
1922 年初,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多次派人到梧州活動,一度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梧州地方分團。1925年,上海和廣州先后發生五卅慘案和沙基慘案,全國因此掀起了反帝革命浪潮,梧州青年第一時間走在了反帝運動的行列中。中共廣東區委、團廣州地委把握時機,于當年8月先后派共產黨員龍啟炎、共青團員周濟到梧州,著手組建黨組織和團組織。9月初,梧州在廣西率先建立共青團支部,培養了一批參與革命運動的骨干力量,組織的學生運動聲勢更席卷西江上游、漓江兩岸的各城鎮。在黨的創建和大革命時期,廣西的團組織是在團廣東區委(包括區委建立前的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代理團廣東區委的團廣州地委)的直接領導下建立并發展起來的,是團廣東組織的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在廣東革命的影響和團廣東組織的幫助下,梧州先后建立了地方團、團梧州支部、團梧州地委,成為廣西建立地方團組織最早的地方。共青團組織從梧州向全省各地發展。1926年11月和1927年3月,先后在南寧、桂林建立隸屬于團廣東區委的南寧地委和桂林地委。同時,在廣西的一些縣城也相繼建立共青團支部。青年運動蓬勃發展,為廣西革命譜寫了新的篇章。
一、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梧州設立分團
1911年10月31日,梧州響應武昌起義,在廣西首先宣告“獨立”。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以學生群眾為主體的反帝愛國運動,梧州學生走在當時全廣西學生的最前面,首先起來罷課和示威游行,于同年5月27日成立了梧州學生聯合救國團(不久改稱“學聯”)。7月,在梧州成立廣西全省學生聯合會。梧州成了廣西學生運動的中心。1921年至1922年間,孫中山三次駐節梧州,曾出席梧州群眾大會,發表重要講話,推動了梧州革命的發展。梧州不僅靠近大革命時期全國革命的中心廣州,而且其居民大部分都是從廣東遷入的,兩廣關系十分密切。這就為在梧州建團、建黨提供了有利條件。
1920年8月,上海首先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此前后,全國各地在準備建黨的同時組織了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921年至1922年春,正在籌建中的隸屬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領導的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即派人到梧州組織分團。到1922年3月6日前,梧州分團已經成立。梧州分團不斷發展、壯大,到同年5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時,梧州地方分團是廣東省屬6個分團中唯一的省外分團,成為當時全國17個地方團之一。
當時全國大部分的團組織都陷入組織渙散、紀律不振的狀態。除了極少數的團體活動(大都限于各種紀念運動,如五一、五五等紀念)外,大部分都是個人的自由活動。當時團員的情況復雜,既有革命青年,也有無政府主義者和各種投機分子,思想混亂,入團的手續也很簡單,只要填張表就算加入團組織了。廣東團組織派人到梧州組織的地方團,曾開展過一些活動,如廣西省立第一師范的學生陳公佩在梧州代派《新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等。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后,廣東時局不穩并波及梧州,梧州地方團的大部分人都脫離了團組織,加上學校放暑假,一些團員回鄉或他去,梧州地方團便在無形中解散了。
1923年春,阮嘯仙在黨中央的直接指導下,大刀闊斧地整頓廣東團組織。5月13日組成新的團廣州地委,并經團中央同意,以廣州地委代理區執委職務,阮嘯仙為代理粵區書記,領導廣東全省團的整頓和建設工作。阮嘯仙十分重視梧州地方團的重建工作,曾派人到梧州活動。1923年秋,團廣東區委又派人到梧州,致力于地方團的重建工作,可惜未能如愿。
1923年秋,梧州《南華晨報》的社長黃世憲經李濟準(李濟深之弟)介紹,赴廣州見陳獨秀、譚平山,詢問有關留俄(蘇)學習的手續問題。黃世憲經譚平山介紹,在廣州認識廣東新學生社的發起人和主要負責人之一的阮嘯仙,并由阮嘯仙介紹參加廣東新學生社,充任梧州分社籌備員,籌建廣東新學生社梧州分社。黃世憲領到一批宣傳資料和共產主義文件返回梧州,搞了一些宣傳活動,不久因母病及準備赴蘇聯學習,未能把梧州分社正式建立起來,僅做了一些基礎工作。
1924年暑期,廣東省立公路工程學校畢業生周濟(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新學生社社員)被派到廣西武博兵工總隊辦事處任工程主任。在測量平南武林至博白公路線期間,周濟在平南武林一帶發展新學生社社員,曾建立過武林新學生社支部,接受總社的領導。容縣也有過新學生社的活動。1925年2月7日,共青團廣州地委決定派周濟到梧州組織新學生社分社或支部,周濟于同年8月到梧州,與先期到達梧州的龍啟炎一起,發展了新學生社社員,并于是年9月成立新學生社梧州分社,由龍啟炎、周濟、鐘山等組成執行委員會,龍啟炎任書記。該分社先后在省立二中、廣西宣傳員養成所、蒼梧中學、蒼梧縣立女師等單位建立了支部。1926年6月,根據團廣東區委的決定,新學生社梧州分社停止了活動。
1925年10月,全國學聯總會特派員粟豐(中共黨員)到梧州后,在中共梧州支部及團梧州支部的領導下,于11月對梧州學聯進行了改組,將理事、評議分權制改為統一的權力機構——執行委員會。新當選的執行委員有楊偉庚(總務委員)、蘇國忠(宣傳委員、共青團員)、鐘云(共青團員)、楊秋人(楊劍秋,共青團員)、易超然(易澤蒼,共青團員)、潘兆奎(潘逸心,共青團員)、李素秋(女,共青團員)、鐘漢廷(庭)(共青團員)、陳秉璧(女)等。1926年9月,共青團梧州地委決定進一步做梧州學聯改組工作,加強對梧州學聯的領導。梧州學聯改組后,在梧州黨團組織的領導下,團結廣大青年學生,開展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為了統一學生運動,促進革命運動開展,1926年7月20日在梧州召開廣西學生聯合總會全省代表大會,改組了廣西學生聯合會,楊劍秋當選為省學聯執行委員會總務委員(執委分會召集人)。會址設在梧州市。廣西學聯總會改組后,于10月間與梧州學聯出版了《廣西學生日報》,由楊劍秋任總編輯,鐘云任編輯。
二、共青團梧州支部的建立
1925年1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將團的名稱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中央決定廣東等省暫不組織團區委,決議撤銷現行的團廣東區委,成立團廣州地委,代理全省團務。1925年秋,中共廣東區委和團廣州地委先后派龍啟炎、周濟、鄧世光等到梧州開展建團、建黨活動。
龍啟炎,廣東廣寧縣人,廣東省立第一中學學生。1923年11月前已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與賴玉潤(賴先聲)、鄧世光、郭壽華等被團廣州地委任命為學生運動委員會委員;1925年4月為團廣州地委宣傳委員;不久,即被派回廣東廣寧縣搞青年農運工作。在此期間,他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共黨員(另一說:1925年10月在梧州轉為中共黨員)。龍啟炎于8月到達梧州,公開的職務為《梧州民國日報》總編輯。龍啟炎在梧州積極發展共青團員和新學生社社員。他首先介紹鐘山加入新學生社并重新加入共青團。鐘山,又名鐘覺、鐘導生,廣東東莞縣(今東莞市)人,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屆學員(在該所學習時其曾說自己是團員;有的資料說他是中共黨員),1925年春自行到梧州,先后在國民黨梧州市黨部及梧州民國日報社工作。8月,團廣州地委委派協助龍啟炎工作的周濟到達梧州。周濟,廣東南?h(今佛山市南海區)人,1924年在廣州由楊善集、楊石魂介紹入團,同年于廣東省立公路工程學校畢業后曾到廣西搞過新學生社工作。1925年2月,團廣州地委曾決定派他往南海、梧州、香山(今中山)等處組織新學生社分社或支部;同年8月,又派他任廣州人力車夫工會書記,未到職。龍啟炎、周濟、鐘山等積極開展團的活動,于1925年9月4日,建立廣西的第一個共青團支部——梧州支部。干事會由龍啟炎、周濟、鐘山三人組成。龍啟炎任團支部書記,周濟任組織干事,鐘山任宣傳干事,該團支部設在梧州民國日報社內(馬王街),共有團員4人。隸屬團廣州地委領導;10月,改屬團廣東區委領導。10月16日前,團梧州支部共有團員5人,其中2人是剛加入的。
共青團梧州支部剛建立一段時間,實際上是一個黨團聯合組織,以團支部的面目開展各項活動;也可以行使黨支部職權,指揮黨員工作。1925年10月16日前,中共廣東區委派黨員到梧州工作,這些黨員是受團梧州支部領導的。1925年10月下旬,中共梧州支部建立后,在組織機構和組織系統上黨團才分化清楚,但在工作和成員上還沒有分化清楚,中共梧州支部書記仍兼團梧州支部書記,大部分黨員仍兼團員,黨團關系非常密切。
三、共青團梧州地委的建立
共青團梧州地方執行委員會是在團梧州特別支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共青團梧州支部建立后,團的組織和團員不斷發展壯大,1925年12月,已有團員28人,并在廣西省立二中(設在梧州)再建立一團支部。按照“如不滿3個支部30團員之處,得設立特別支部”的規定,即在同年12月成立共青團梧州特別支部,隸屬團廣東區委領導,由龍啟炎擔任書記。團梧州特支下屬有團梧州支部和團省立二中支部,共有團員28人。在當時政治環境下,團組織以“CY”為秘密代號開展地下活動。
梧州的團組織發展得很快。1926年1、2、3月分別有團員31人、34人、41人,并且在蒼梧縣立女師(設在梧州)又建立了團支部。此時,梧州已具備了組建共青團地方執行委員會的條件。3月,中共廣東區委和團廣東區委曾經召開特別會議,有各種運動計劃之決定,并決定委派人員到梧州組織訓練班,并組織梧州地方團。團廣東區委原決定派黃居仁,后又改派楊善集赴梧州。但楊善集也沒有到格州,而是由當時團中央的宣傳部長李求實到梧州指導工作,幫助組建團梧州地委。
團梧州地委于1926年4月1日正式成立,轄廣西全省,代號“伍充迪”“伍秋芳”,書記龍啟炎,隸屬團廣東區委領導。中共梧州地委建立后,“黨團工作混合,民校、工運、農運等黨的工作,均由地委解決。負責同志多做黨的工作,以致放棄了團本身的工作。學生運動則由全團負責”!氨緢F原有30余人,4月增加6人,5月增加9人。有支部3個。地委宣傳部負責同志做民校工作,致內部教育訓練工作毫無。只有《梧州民國日報》、《救國晨報》作對外宣傳機構。只有經委組織!蠈、桂林決定開始組織!
1926年六七月間,團廣東區委派區委宣傳部代理主任馬英為特派員到梧州指導工作,并兼團梧州地委書記。馬英是四川人,上海大學學生,中共黨員,時任團廣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馬英到梧州后,團梧州“地委從8月1日改組。組織上黨團分化較清楚,……經委工作,已有3個青工同志。反基工作,有一反基大同盟,組織以團體為單位。本團組織,梧州市有4個支部,7月增8人,8月增12人,9月前增9人;南寧、桂林已各有1支部,但不知其情形,人數亦不知其詳”。
8月1日,團地委改組,黨團工作分開,團組織全力從事青年學生運動。團地委設書記、宣傳部、組織部、經委、學委、婦委、反文化侵略委,協同負責青年農民運動、兒童運動、平民教育等工作的委員和候補委員共11人,進一步健全團地委組織。年底,馬英調走,鐘云接任書記職務。1927年4月17日,鐘云被敵逮捕后(同年12月14日犧牲),由鄧拔奇兼任團梧州地委書記。9月7日,梧州發生反革命破壞事件,梧州黨團組織受到破壞,鄧拔奇等轉移到桂平一帶活動,至此,團梧州地委停止活動。
團梧州地委成立以來,對推動廣西團組織的成立起到了積極作用。1926年春,派員到南寧活動,同年建立南寧省立一中支部。1926年6月,梧州共青團組織派團員林柏年到貴縣開展建團工作,在貴縣中學等處發展了一批團員后,成立了共青團貴縣支部,書記覃增文。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覃增文被通緝,支部停止活動。同年夏,中共廣西地委委員鄧拔奇到貴縣,幫助恢復團組織活動,由楊翰嶠任支部書記。1928年7月,共青團貴縣縣委成立。1926年暑假期間,共青團梧州地委派共青團員鐘志超到桂平發展團組織。廣東中山大學學生李文慧(桂平城廂人,共青團員)在暑假回鄉期間,也和鐘志超一起開展團的工作。他們以桂平八中為重點吸收進步學生入團,并于1926年9月建立了共青團桂平縣支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共青團桂平支部遭到破壞,團組織領導人鐘志超離開桂平回梧州,團員蔡碧珩被殺害,桂平團組織被迫停止活動。1926年8月,中共黨員林培斌到容縣開展農運工作。是年冬,發展容縣中學學生何嶠毓、梁潤光等為共青團員,建立了共青團容縣支部。后又在容縣中學、女子師范和農運骨干中吸收了一批團員,到1927年春,容縣團員已達15人。1927年6月底,當局軍警包圍容縣中學,一批團員出走隱蔽。有的轉移到容縣冠堂。1928年春,容縣的團員參加了平南勞五暴動。暴動失敗后,有的團員犧牲,有的隱蔽,團組織停止活動。部分團員在中共容縣臨時委員會領導下堅持斗爭到1931年春。
1926年冬,中共黨員蘇國忠在平南縣城、大安、丹竹等圩鎮發動青年反對封建迷信,開展搗菩薩活動。在斗爭中發展青年積極分子入團,建立了共青團平南縣支部。到1927年春,有團員19人。同年5月29日,蘇國忠被國民黨反動派暗殺,團員被迫分散轉移。是年秋,團組織停止活動。1926年秋,在中共桂林縣支部的領導下,共青團桂林縣臨時支部成立,由中共黨員秦志俊任書記。11月,共青團梧州地委委派楊劍秋為特派員到桂林工作。12月,正式成立團桂林縣支部,機關設在太史巷(今桂林市太平路)12號。1927年3月,桂林縣已有團員40人,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團桂林地方執行委員會。
團梧州地委隸屬共青團廣東區委和中共梧州地委領導,管轄梧州、南寧、桂林、柳州、貴縣、桂平、容縣等地團組織,有共青團梧州、廣西省立第二中學、蒼梧縣女子師范學校(后改為廣西省立第一女中)、貴縣、桂平、柳州、容縣、平南、桂林縣等支部。南寧、桂林的團組織后來分別由共青團南寧地委和桂林地委領導。
四、開展多種形式斗爭
在對敵斗爭中,梧州團組織還以文藝作武器,進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宣傳斗爭。蒼梧中學、廣西省立第二中學、蒼梧縣立女子師范學校、廣西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紛紛組織了話劇社,進行街頭演出活動。當時演出的劇目有《汪精衛謀計炸攝政王》《為顧正紅烈士復仇》《抵制日本貨》等。這種文藝宣傳形式,在梧州山城是第一次出現,在人民群眾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駐梧州的第七軍某營營長,在青年學生愛國熱忱的影響下,激于愛國義憤,帶頭發起募捐,組織了一個話劇社,名叫“血社”,意為要用鮮血來保衛祖國。
同時,團組織還以梧州學生聯合會為陣地,辦了《救國晨報》《廣西學生日報》,號召各校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參加反帝救國斗爭,同封建勢力的舊思想、舊禮教、舊風俗習慣實行決裂。
1926年7月,廣西全省學生聯合會第六屆代表大會在梧州召開,開會地點在文瀾路西醫院旁邊的一間教堂。會議選舉廣西省學生聯合會執委會,楊劍秋當選為省學聯執委會總務委員。在省學聯工作的梧州代表有宣傳委員鐘云,組織委員易澤蒼,婦女委員李素秋、陳麗卿等人。
省學聯改組后,即組織全省青年學生進行了爭取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自由,反帝救國活動,反對宗教迷信等一系列活動。 至此,在黨和團組織的領導下,廣西最早的轟轟烈烈的梧州青年學生運動已成燎原之勢,如狂飆般席卷南寧、柳州、桂林及西江上游、漓江兩岸的各城鎮。
1926年,中共梧州地委書記譚壽林指示籌建了聯絡站,聯絡站的公開名稱叫蒼梧書社,地址在塘基街(今大中路)。書社正式開業時間是11月7日,即俄國十月革命紀念日。創辦書社的目的,一方面是把它作為黨的地下聯絡站,另一方面是為了進一步宣傳馬列主義理論,滿足青年學生追求真理的愿望。
為掩人耳目,書社公開發行的是改良派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胡適文選》以及陶行知、章士釗等人寫的有關鄉村教育等內容的圖書、雜志,秘密發行的有上海、北京等地運來的《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列寧文選》《歷史唯物論》《社會發展史》等,魯迅的《狂人日記》《而已集》《阿Q正傳》,郭沫若的《落葉》等。此外,還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實業計劃》等,以及《向導》《新青年》等書籍、刊物。易澤蒼、陳漫遠先后被委派為書社的經理,雇用的勤雜員王錦也是進步青年。書社每天上午8時開門,前來讀書的青年絡繹不絕,下午5時常無法按時關門。書社是黨團組織活動的聯絡站,對青年尋求革命真理、推動青年的革命運動起了積極的作用。來源:《梧州廣西第一面黨旗升起的地方》